专家小传
陈良安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肺癌学组副组长。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、难治性肺部感染、介入肺脏病学等方面造诣颇深
两个月前,40岁的魏女士带着痛苦的表情走进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的诊室。她患哮喘多年,虽然一直坚持用药治疗,无奈效果不佳,哮喘频繁发作,每次喘憋得都要背过气去。7天以后,魏女士神采奕奕地走出了医院。这两个月来,哮喘没有再犯,病情得到极大缓解。医生为她实施的治疗是国内第一例“支气管热成形术”,而魏女士也成了国内这项技术的第一位受益者。该科陈良安教授表示,支气管热成形术在欧美也起步不久,除此以外,科室开展的多项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均走在国内前列,充分与国际接轨。
根据中国哮喘联盟2013年的调查统计,我国哮喘的患病率达到了1.2%。大部分哮喘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病情,但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,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困扰。哮喘之所以造成呼吸困难,主要因为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支气管平滑肌变得异常肥厚,一旦受到过敏原的刺激,就出现小气道黏膜水肿和平滑肌强烈收缩,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,病人就喘不过来气了。陈良安和他的团队所做的支气管热成形术,就是通过支气管镜,把细细的导管伸进相应的支气管,然后通过射频,将肥厚的平滑肌部分毁损,这样支气管就恢复通畅了。“这项技术针对的是难治性的中重度哮喘患者,一般选择在哮喘的缓解期进行。它突破了传统治疗只能依靠药物的瓶颈,给哮喘的控制手段增加了一种选择。”陈良安说。
陈良安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人的肺脏是由大大小小、一级一级的气管、支气管形成的,就像无数管道,医生将支气管镜深入进去,通过电子屏幕对里面的情况一目了然,然后进行各种遥控操作,就称为“介入”。如今,介入诊疗在呼吸科已经成为新趋势。支气管镜越来越细,最细仅为直径2.8毫米,能伸到更远的部位,成像更清晰,视野更开阔,医生可以完成多种复杂而精细的任务。
重度肺气肿病人的肺泡严重破坏,破坏程度往往不一,破坏严重的区域挤压相对正常的区域,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。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服药,但效果不佳,很多病人最后死于呼吸衰竭,医生束手无策。如今,医生将支气管镜深入到肺破坏严重的区域,通过一个单向的活瓣,将气体排出来,就像把气球里的气放跑了,该区域的肺泡就瘪了,相对正常的肺组织就张开了,这项新技术叫做“支气管镜肺减容术”。陈良安说,很多病人来的时候几乎躺在床上动弹不了,做完了这个微创治疗,就能下地满处溜达了,有的甚至恢复了正常工作,效果非常显著。
近年来,肺癌成了肿瘤第一杀手。针对肺癌,支气管镜介入无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能大显身手。荧光支气管镜、窄谱支气管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肿瘤组织,做到早期诊断,甚至能发现癌前病变。超声支气管镜能把支气管旁边的组织扫描得一清二楚,在它的引导下,可以准确地进行淋巴结活检。有的肿瘤组织堵住了气管、支气管,病人呼吸变得非常困难,在支气管镜的帮助下,通过放支架、冷冻、氩等离子凝固等多种手段,可将气道重新开通,明显减轻病人的喘憋症状,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。
陈良安表示,支气管镜介入极大地拓展了呼吸科疾病的诊疗手段,但不等于可替代药物、手术等传统方法,医生须严格把握适应症,合理选择,规范操作,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