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专家: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□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 周 鑫
本报记者 张 芳
尽管大多数癌症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,但环境因素在促发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。早在1981年,一份发表在美国《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》上的报告就估计,约2%的癌症死亡人数可归因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暴露。如今专家认为,这一比例被低估了,有关癌症的环境危险因素列表,正在变得越来越长。
2019年12月,《环境工程科学》杂志刊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西切斯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:癌症的发生率与降水量、气候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。
研究人员随机选择美国的15个州,整理了当地气候、人口,以及有关乳腺癌、卵巢癌、肺癌、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数据。在调整了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收入水平等因素后发现,降水量仍与很多癌症的发病率增加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,同时,气候温度对癌症患者也有影响。具体而言,与炎热、干燥的地区相比,极寒地区的乳腺癌、卵巢癌、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更高,肺癌则在干热地区更为普遍。研究者提出假设,降水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可能源于其对土壤中一些化学物质的改变,使更多致癌物(如亚硝酸)挥发到空气中,增加当地居民的患癌风险。不过,该推断尚未得到证实。
在接受《生命时报》记者采访时,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周鑫说,从气候层面切入,考察温湿度与癌症发病率的关系,是个很新颖的研究思路,但对于结论,特别是对现象归因的推测,应保持谨慎态度,因为任何突破性发现都必须具有可重复性。正如论文作者所说,仅覆盖美国15个州,涉及5种癌症类型的归因研究具有局限性,温湿度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多证据。
针对极寒地区部分癌症发病率偏高的现象,周鑫认为,这或许与气候导致当地人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关。在寒冷地区,居民为了更好地御寒,大多有着红肉食用量大、爱喝烈酒、常吃腌制食品的习惯,这些均是比湿冷环境更明确的致癌风险因素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则表示,癌症患病率的升高固然与致癌物暴露增多、累积有关,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心理状态。较长时间生活在湿冷天气中,人的心情容易低落抑郁,患癌风险由此可能更高。
空气污染甚于被动吸烟
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3年10月17日发布报告,首次指出大气污染“对人类致癌”,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。此前,该组织已将大气污染中的一些成分认定为“一类致癌物”,比如柴油尾气,但将大气污染作为整体列入“一类致癌物”,与烟草和石棉等同还是首次。
该报告称,有充足证据显示,暴露于户外空气污染中会导致肺癌。2010年,全球死于肺癌的患者中,有22.3万人是因大气污染而患癌。时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评估主管的库尔特·斯特拉伊夫认为,从成因的普遍性来看,大气污染是“最重要的环境致癌物,甚于被动吸烟”。
周鑫说,在目前发表的各种研究中,空气污染与肺癌的关系最为明确。空气中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道被直接吸入体内,与肺部组织密切接触,导致基因损伤和突变,引发肺癌。接触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,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。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,PM2.5浓度每增高10微克/立方米,男女肺癌发病相对风险分别增加5.5%和14.9%;我国23.9%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PM2.5污染。
2019年底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发现,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与恶性脑瘤的发病率升高有关。他们分析了190万名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市成年人的医疗记录和空气污染暴露情况,在调整了PM2.5、二氧化氮和社会人口因素后发现,若每立方厘米空气增加1万个纳米颗粒的污染物,将导致每10万人中增加1个脑癌病例。
水污染与消化系癌症最密切
尤长宣说,水污染致癌和空气污染致癌有相似之处,归根到底都是所含致癌物质增多,其主要导致的肿瘤类型与接触距离有关。水污染最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癌症,如肝癌、食管癌、胃癌等;若污染物被人体吸收,影响范围就会蔓延至全身。
我国首次证明癌症高发与水污染有关是在2013年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团队经过8年研究,出版了《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》一书,披露了大量水质与肿瘤死亡的比对数据。研究人员在每个沿河流域调查点,搜集当地居民饮食、饮水、抽烟、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数据,同时找到周边远离河道、农田灌溉及饮用水源不是淮河水的地方作对照,3年后发现,在饮食、烟酒等习惯相当的两组人中,研究区消化道肿瘤(如食管癌、胃癌)的患病率,相当于对照区的5倍。该书同时证明,企业排放的污水进入河道后,其中的汞、铅、镉等化学元素长期渗入地下,造成了当地人的癌症高发和高死亡率。
电离辐射对年轻人影响大
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“癌症”页面中,对电离辐射的致癌性给出了明确认定。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和多种实体肿瘤,年轻时遭受暴露带来的风险更高。生活中较常见的电离辐射包括居住地土壤和建筑材料中的氡气暴露,其导致的肺癌占总数的3%~14%。此类风险可通过改善通风、密封地板及墙面来规避。在医疗领域,X光和CT检查都会造成一定的辐射暴露。但是,做一次X光检查的辐射量,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相当;CT检查的辐射量虽高于X光,但也远低于身体可接受的阈值范围。周鑫强调,所有放射性医学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,只要正规使用且不频繁接受检查,就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。需要长期接触设备的放射科医务人员,则被要求佩戴专业的记录设备,并以该仪器自动累积的被辐射总量作为参照,适时安排休假进行预防。
值得注意的是,紫外线属于电磁辐射,也是一种常被忽视的癌症诱因。周鑫说,少量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内生成维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,但过度暴露对人体具有一定致癌性,可导致所有主要类型的皮肤癌,如基底细胞癌(BCC)、鳞状细胞癌(SCC)和黑色素瘤。因此,少晒日光浴,避免过度暴露,使用防晒霜和保护性服装都是有效的预防性措施。
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玛格丽特·克里普克曾说,有关环境因素在致癌风险中发挥何种作用的研究,存在很大的操作局限性。人类不是实验动物,研究人员无法严格控制他们生活的环境,人们也很难确认自己在什么时间、接触过哪些环境致癌物,这与研究烟草的致癌性完全不同。因此,有关环境致癌因素的很多发现都是依靠流行病学的大数据统计分析,它们通常能证实一种化学物质可能有害,却很少揭示其对癌症死亡的“贡献率”。
尤长宣认为,除了倡导改善环境,规避一些已确认的高风险因素,如防晒以减少紫外线辐射,防室内氡气污染,雾霾天出门戴防霾口罩等,还要注重在内因上下工夫,尽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总结为16个字就是:戒烟限酒,合理膳食,适量运动,心态平和。▲